1998年,中國的第一例對外反傾銷案,在造紙產業的新聞紙領域打響,中國造紙工業與世界的距離似乎以這樣一種特別的方式被拉近了很多。這一年,30歲的新華社山東分社記者徐衛東,機緣巧合般的因為辦了一本紙業刊物而闖進“紙業圈”。13年過后,中國造紙業已躍居世界造紙產量第一位,在全球紙業版圖中成為最引人注目的國家。徐衛東也經歷了從創辦刊物,到創辦咨詢公司,再到創建林紙企業家俱樂部的發展。如今已經領銜9年俱樂部秘書長的他,是諸多造紙企業“大佬”們信賴的知己和伙伴,更是具有號召力、影響力和洞察力的業內專家。不久前,在林紙企業家俱樂部第十四屆年會上,徐衛東和諸多造紙領軍企業家們共同探討了中國紙業未來的發展,會上徐衛東將他對未來中國造紙產業發展戰略重心總結為“上山下海”四個字。本刊記者也在會后,對即將卸任俱樂部秘書長的徐衛東進行了專訪,請他詳細闡述了“上山下海”的具體含義。在他看來,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合將成為未來中國造紙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見證紙業中國式成長
《中華紙業》:您從1998年進入造紙業,到今年即將卸任俱樂部秘書長職務,您如何評價自己和中國造紙業的這十幾年?
徐衛東:我在1998年通過辦刊物進入造紙業,之后在2001年創辦了國內首家專門為造紙行業服務的咨詢公司——上海嘉漢投資咨詢公司,2002年組建了林紙企業家俱樂部,發起會員21家,目前擁有會員50家,會員產能約占全行業產能的45%。
我們會員在這十幾年中基本上都有幾倍或幾十倍的產能增長,目前全球最高端紙機大部分也在中國,這種大規模高速發展的中國式成長不僅空前也可能絕后。
對我而言,當然是非常榮幸的趕上了中國造紙行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歲月,親身見證了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嗎,可以說是蕩氣回腸!
《中華紙業》:您認為中國造紙產業這些年來的高成長原因何在,這些成功因素在未來是會繼續存在還是會有所變化?
徐衛東:高成長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幾點:
首先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這不用多說,造紙產業是一個與宏觀經濟的關聯度較高的基礎性產業,這也是眾所周知的。所以,在未來一個可預見的時間段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必將給中國紙業的發展帶來諸多機遇。
第二點原因,我認為中國造紙產業在頭幾年的起步發展期,恰逢幾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比如當時正值國際纖維原料市場價格低位運行時期,再加上國內非木纖維原料的有力補充,以及國內資源、人力等成本的優勢,還有國內需求高增長帶來的供求缺口的市場格局長期存在,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中國造紙業在那時裝備水平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能以成本領先競爭戰略在市場站穩腳跟,完成原始積累,同時以相對較低的投資成本迅速提高產能,并持續更新和提升硬件裝備水平,整個行業實現了由繭化蝶般的蛻變而崛起。
但是在未來,隨著原料價格的持續走高,國內人力成本的上升,原先的成本優勢將會逐漸減弱,這將對國內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競爭戰略提出新的挑戰。
第三點原因,我認為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本土優秀企業家的成長成熟。我本人作為俱樂部的秘書長,這些年在與中國造紙企業家這一群體人物的交往接觸過程中,體會頗深。每位企業家對我來說都是一本精彩的書,多年來讓我受益匪淺。我覺得這些年來,中國本土紙業企業家群體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和升華,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和吸收特別快,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家的成長甚至要快于企業的成長。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許多大造紙企業的掌門人,他們中大多數可以說都是出身草根,來自基層,他們或許本身沒有太高的學歷,也沒有太多的商業理論知識,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骨子里都有一種敢為天下先的闖勁。這些企業家們既扎實肯干,又任勞任怨;既善于學習,又低調勤勉;既勇于創新,又樂于包容;既充滿睿智,又謙虛謹慎;既直面挑戰,又善抓機遇。可以說,是中國紙業的發展造就了一批優秀企業家,而正是這批本土企業家的脊梁,挑起了中國造紙業崛起的大梁。
當前,這批創業者中有些將面臨企業傳承的問題。從我親身接觸來看,許多企業的二代接班人顯現了很出色的潛力。與叱咤風云的第一代相比,他們大多接受過非常好的教育,具備國際化戰略視角和現代商業思維。最難能可貴的是,我看到他們其中的很多人都能俯下身子,從基層做起,從身邊做起。在我看來,如果能把一代企業家們的優良傳統很好的繼承,同時結合自己的知識和閱歷,二代企業家們會中流砥柱般撐起中國紙業的未來。
“上山下海”,產業鏈決勝未來
《中華紙業》:中國造紙產業發展到現階段,市場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您如何看待未來紙業的競爭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徐衛東:正如我前面所說的,由于中國宏觀經濟良好的發展前景,會繼續給中國紙業的發展帶來很多機遇,但是還有隨之而來的不可避免的挑戰。盡管造紙行業在中國仍是一個“朝陽產業”,但隨著需求的增長越來越接近“天花板”,原先作為衡量成功企業的標準也悄悄發生變化,將不在以市場競爭的成敗,產能的擴張或是裝備水平等因素來論英雄。
我個人將影響未來中國造紙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歸結為四個字:“上山下海”,換句話說就是企業發展戰略只能走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和整合之路。
我們可以看到,國際上的紙業巨頭們,如國際紙業、芬歐匯川、斯道拉恩索等等,都不是單純的造紙企業,都具備從上游林地到造紙再到下游包裝及紙制品加工業等一條比較完善的業務鏈。比如,國際紙業80%的箱紙板產品和40%~50%的白卡紙產業都是自用的。在這些國外大企業的發展史上,上下游結合并購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近年來,隨著歐美造紙業的飽和停滯,這些大企業近期的戰略調整更加偏重于對產業鏈上下游整合,以通過業務鏈的完善來轉移風險獲取新的競爭優勢。
《中華紙業》:您提出的“上山下海”戰略,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徐衛東:我們都知道,原料問題一直是中國造紙業的關鍵問題,因此對于中國紙業的產業鏈構建和整合而言,首當其沖的就是對原料的掌控。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具備極大潛力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印度造紙工業也將逐漸發展,他們對原料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極有可能會成為中國之外又一大國際纖維原料大買家。
另外,我們還可以比對參照中國鋼鐵產業,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鐵礦石資源極為受制于人,從而在產品的國際競爭市場上話語權明顯不足。回到十年前,當時的鋼鐵業投資有三種選擇:一是擴大國內鋼鐵產能;二是在國外收購煉鋼廠,減少進口鋼錠(相當于造紙的紙漿)依存度過大帶來的影響;三是再往上游投資,即鐵礦石、礦山業。哪一種投資收益會最大,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這可作為中國紙業未來發展的前車之鑒。
因此,在未來紙業發展中,一場原料爭奪戰會在全球范圍內打響,誰在上游擁有更多的資源優勢,誰將成為未來的贏家。我認為,我們的企業需要把原料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寧肯少上一臺紙機,也要解決好原料的問題,特別是在上游爭取更多的林地資源。這就是所謂的“上山”。
應該說,“上山”的重要性已在業內形成共識,而對于“下海”有的認識還不太清楚,我這里所說的“下海”主要包括幾方面的內容:
一是中國造紙產業的戰略視角要放眼全球,走向海外,應更多的參與到全球競爭之中,重新定位中國造紙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角色,在全球范圍內獲取資源并贏得部分產品的優勢地位;二是從長久來看中國造紙產業會形成原料靠進口,產品部分出口的局面,沿海的區位優勢將會更加顯現,企業未來要向一些資源條件好的地方投資,特別是沿海水資源較豐富的地方;三是以前我們的造紙產業更多的精力在產能擴張上,但產能擴張不會無限,畢竟市場的容量是有限的,今后我們的眼光要更多的向下游產業延伸和拓展產業鏈看,要盯住,要去實現產品附加值的增加。
今年我們在廈門舉辦了第一屆紙展,其宗旨就是“提高整合產業鏈的意識”。2012年4月,我們還將在上海舉辦第二屆展會,并且增加印刷設備和造紙機械兩大產業,至2013年將計劃引入造紙的上游產業——林和漿,最終打造一個以林、紙為核心,集上下游產業為一體的產業鏈型展覽會,讓行業內的決策者能夠更多地了解并且深刻地體會到,產業鏈對于推動企業乃至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期望,該展會能成為一個有效整合產業鏈資源的專業平臺。
產業鏈布局需要全球視野
《中華紙業》:在業內最關心的“原料”問題上,全球化的戰略布局應該是怎樣的?
徐衛東:我認為,企業要解決原料問題,需要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戰略思維,可能的出路還是在國外。這是因為,其一,中國人口眾多,國內可用的林地較少;其二,國內林地的產權問題也依然是企業在國內進行原料林開發和經營中需要重視的問題;其三,從全球范圍內來看,中國造紙原料林的開發效率并不具備優勢。
所以,我們的企業需要放眼全球,去尋找一些私有化的土地,可以完成交易的林地,在國外建立原料林基地。在這方面,太陽紙業已經邁出了堅實的腳步,他們在老撾投資的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帶來的效應,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企業來進行類似的嘗試。
《中華紙業》:走出國門在海外投資林地,會面臨哪些風險,國內企業怎樣做才能更好地規避風險,獲得更大的收益?
徐衛東:我們的企業在走出國門,去海外投資原料林地,我認為有幾點值得注意:
其一,抱團出海比單打獨斗更好。因為去海外投資,我們的企業在實力和經驗上都還有不足,幾家企業進行合作,實力會更強,同時也能分擔風險。
其二,不一定非要實現絕對控制。在全球資源的爭奪中,我們的企業首先要能成為“參與者”,而不一定非要做“主導者”。有的企業總是想一家獨有或實現控股,從而成為控制者,這在無形中增大了難度和風險。比如在東南亞有的國家,是不允許國外資本成為林地的控股方的。其實,我們的企業完全可以以參股、合股等形式,變產業資本為投資資本,首先要成為資源價值成長的“參與者”和“分享者”;而只作投資方,不參與具體運營,也可以降低企業海外運營的風險。
其三,原料林基地的投資布局不應再局限國外的沿海地區,而應重視內陸地區。可能有人會覺得,內陸地區的原料運輸成本太高,沒有利潤空間。但需要提醒的一點是,產品的價格并不是由成本決定的,而是取決于市場的供求。全球的資源產品長期來看都是緊缺的趨勢,其價格仍然處于上行通道中,隨著價格的不斷上漲,未來內陸林木資源的價值自會水漲船高。在當下內陸林地的價值還不被看好時,卻不失為我們入手的良機。
總之,我們現在對產業鏈的投資布局,需要有全球的視野、長遠的眼光和合作整合的思維。在上游資源的獲取上是這樣,在產品結構調整和向下游延伸產業鏈上也是如此。產品結構調整,要考慮到產品未來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產能的擴張和向下游延伸,如果還是以新建項目為主,可能會使市場競爭更加惡化,甚至帶來更嚴重的產能過剩,還是應更多考慮共贏,通過整合的方式來進行擴張和延伸。
行業組織應將有更大作為
《中華紙業》:您提到了國內企業在走出國門時要抱團出海,在進行產業擴張和延伸產業鏈時要注意整合,這都需要企業間充分有效的溝通交流,其中行業組織的組織協調顯得非常重要。您組建了林紙企業家俱樂部,并已經擔任了九年的秘書長,如何看待行業組織未來的使命和任務?
徐衛東:的,我們俱樂部創辦以來,對行業的協調發展應該說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大部分會員的認可。企業家們利用俱樂部這個平臺,從相識到相知,從對手到朋友,變競爭為競合,避免了惡性競爭,形成了和諧共贏的局面,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我認為這是一件利國、利民、利業的事情。
對于中國造紙業的未來發展,我們的行業組織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要向政府和社會闡釋和強調現代造紙行業是低碳的循環經濟的行業,為造紙行業贏得正常的政策待遇和較好的發展環境;其次,行業組織要明確定位于“為行業和企業服務”,深入企業,多和企業接觸,了解企業的需求,做好前瞻性的研究;三是要成為企業會員間、企業行業與政府間、上下游產業間、國內與國際間進行良好有效溝通地交流平臺。
《中華紙業》:您說您準備卸任俱樂部秘書長一職,在此次采訪最后,請您談一下個人的感受和對中國紙業未來的寄望。
徐衛東:從30歲進入造紙業,這13年既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也是我迄今為止最寶貴的一段經歷和體驗。這次選擇退出純粹是由于個人有了新的想法和追求。
行業今天比較和諧發展的局面來之不易,在這里我想借貴雜志對行業表達感謝,感謝多年以來行業的領導、企業家和朋友們對我的支持和信任,特別還要感謝眾多紙業界老前輩們,如余老、胡老、顧老等對我這個年輕人的不遺余力地指導、關照和提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