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較大的企業上市和融資會越來越難,已經上市的企業也會面臨環保成本大大提高的問題
“黃金行業遭遇大震動。”說起紫金礦業的污染事件,業內人士小胡(化名)這樣評價道。
小胡是一家黃金生產企業的職員,公司的尾礦庫平時也一直存在電子監控,但紫金礦業事件發生后,這家企業更是提高了警惕。“我們現在有防汛隊伍24小時待命。現在是汛期,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因此要更加小心。”
小胡看到的想到的,僅僅是他所在的企業、行業的反應。與小胡不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從紫金礦業污染事件中看到的、想到的要豐富得多。
環保成本提高乃大勢所趨
“中國的證券市場,或許正到了需要通過這件事做一個反思的時候了。從環保部近期的動作來看,也的確在不斷加大力度。” 在環保問題日趨嚴峻、國家正面臨經濟轉型的局面下,馬軍相信,污染較大的企業上市、融資會越來越難,已經上市的企業會面臨環保成本大大提高的問題。
根據2010年6月環保部發布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09年,環境保護部共接報并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171起,比上年增加26.7%。《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0)》認為,我國2009年環境健康事件高發并非偶然,經過3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后果正日益顯現,今后若干年內環境健康案件有可能頻繁發生。
在造成污染問題的群體中,上市公司污染較為突出。“雖然我們尚未對A股進行系統統計,但估計A股的環保問題比香港那邊還要嚴重一些。”馬軍說。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向記者提供的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3月1日,在港交所上市的175家企業存在污染或嚴重污染環境的違規記錄,占上市公司總量的16%以上。
在日益嚴峻的環保問題面前,環保部也加強了對上市公司環保問題的監管。7月中旬,環境保護部在其網站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嚴格上市環保核查管理制度加強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后督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級環保部門督促轄區內上市公司發布年度環境報告書。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5月份那輪“核查風暴”的進一步升級。
馬軍認為,長期而言,環保成本提高是大勢所趨。礦業、火電、造紙和鋼鐵等都是污染比較大的行業,面臨的環保壓力相對較大。
執行力度加強考驗造紙行業排污大戶
造紙工業是我國污染環境的主要行業之一。近年來,在統計的39個工業行業中,造紙業廢水排放量一直位居前列。
但是,在太陽紙業證券事務代表龐福成的眼里,造紙行業這個污染大戶正在悄然轉變。“近幾年來,太陽紙業等國內各大造紙企業正在走上低碳環保、循環經濟的發展路線。” 在2007至2009年度,公司新增環保投入近1.15億元。
“環保問題一直是造紙行業的老問題,但是這一次,我覺得恐怕很難影響到造紙行業。”知名造紙行業分析師國信證券李世新分析稱,去年國家已經出臺過一個關于造紙行業環保標準,一般而言,造紙行業更改一個標準需要的周期很長。就現在來看,如果要加強環保,最大的可能是在現有的標準上加大執行力度,而不是出新的標準。
就執行力的問題,李世新表示,由于造紙行業在前面幾年淘汰了大量的落后產能,現在剩下沒淘汰的都是“硬骨頭”,后續淘汰的空間較小。廣發證券研究員李音臨則稱,近年來,造紙行業的環保監管一直比較嚴,每年都有突擊檢查,如果檢查不達標,可能會造成停產一二個月。
“在紡織服裝產業鏈上,實際上整個都是比較環保的,只有印染這個環節污染嚴重些。”國內知名紡織行業研究員國泰君安李質仙認為,即使是印染這個污染大戶,現在面臨的環保壓力也不大了。自從2007年的太湖污染事件發生后,大量不合標準的印染企業已經遭到淘汰,剩下的都是一些技術先進、污染較小的企業。而印染企業利潤本身就很薄,在10%以內,所以,即使環保標準要不斷升級,也會考慮對這些產業的保護。
環保先行者雙重受益
在環保風暴之中,那些長期重視環保投入的企業,實際上是受益的,這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也體現在企業的公眾形象上。
山東的黃金企業招金礦業現在已經實現了“原料吃干榨凈”。公司先后投資1.9億元,建設了多金屬金銀伴生礦產綜合利用、氰化尾渣浮選綜合回收利用等多項科研技改項目。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投入不僅使尾礦中的鉛、銅、鋅等有價金屬得到有效的回收,而且減少了重金屬的環境污染,年增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
“環保力度加大,對我們這種長期重視環保工作的企業而言,不會有負面影響。”江西銅業證券事務代表康水根認為憂慮主要在一些小型的礦山,如果環保要求嚴格下來,這些小礦要么整改、要么倒閉。太陽紙業龐福成也對記者說,國家環保執行力度的加大,會不斷擠壓國內中小造紙制漿企業的生存空間,對太陽紙業這樣注重環保的公司來說,應該是好事。
除了重視環保的實際投入,一些上市公司還重視環保方面的信息披露。比如,江西銅業2009年的社會責任報告就顯示,目前,江西銅業累計環保投資達7.63億元,建成“三廢”處理裝置180余臺套,環保設施運行費用每年達2.2億元。除此以外,江西銅業還對廢物回收、治污等方面的事項進行了嚴格的披露。
據悉,2009年,像江西銅業這樣披露了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為364家,除這些公司外,眾多公司沒有社會責任報告。即使是出具了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也未必在報告中客觀、完整地向投資者交代了環保支出等問題。比如,紫金礦業此前遭環保部通報的污染事項,就未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提及。
“在國外,剛開始的時候,企業也不愿意進行環保方面的信息披露,但是企業后來發現,主動進行環境信息披露,實際上是對風險的一個規避。”馬軍表示,因為及時披露了信息,在面臨居民、投資者索賠的時候,企業的責任要小很多。同時,企業也對投資者、周邊居民樹立了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