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組織制訂的首個社會責任標準下簡稱ISO26000草案已經完成,按照工作計劃,將于今年7月正式通過成為國際標準公布實施。這也是國際標準化組織首次制定非技術類的標準。
如無特殊意外,國際上首個社會責任標準下簡稱ISO26000將于今年7月正式通過成為國際標準公布實施。
雖然,國際標準化組織一再聲稱,ISO26000是指導性文件,不用于第三方認證,不是管理體系。但事實上,這個指導性文件越來越具有認證標準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一些社會責任標準及認證如SA8000、玩具協會認證、服裝協會認證等等,我國有些企業也接受了認證,但由于未得到廣泛認可,其影響有局限性。
ISO26000標準出臺后,反過來對企業也是一種動力。因為在企業可以承受的限度內,這個標準的出臺提醒著企業更多地來考慮用工福利、員工待遇,提醒企業更加注意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8年底至2009年3月中旬,美國、歐盟等10多個經濟體針對中國商品的貿易壁壘多達25個,在此不利條件下,當前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面臨著較大壓力,由于部分出口企業以及中小經營狀況短期內難有根本好轉,一定程度上的裁員、減薪等壓縮運營成本的現象難以完全避免。
實際上,除了消費市場巨大外,工資起點較低,中國制造企業在單位勞動成本上依然處于具有競爭優勢的地位,這也是很多國際加工企業選擇中國落戶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單位勞動成本指每單位產出的勞動總成本,其計算方法是用員工平均工資除以這些員工的產出水平。根據經合組織OECD公布的數據,2004年韓國制造業的單位勞動成本水平為0.6,日本為0.5,意大利和德國是0.8,墨西哥為0.4,美國為0.6,西班牙則是0.7,而中國僅0.16左右。
有資料顯示,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不斷對中國供應商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在工廠的勞動條件、工人權利、健康與安全及商業道德方面能夠符合相關行為守則,從1997年到2004年7月,先后有8000多家中國企業接受過跨國公司關于社會責任的審核。
這個標準的執行情況,現在沒有定論,但是,這種非技術性的認證本身在制定時就無法調和各方的利益訴求,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從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差異。這樣的情況下,純粹依靠這個標準要求,必然對國內企業形成巨大壓力。
如果這個標準被其他國家的市場推動成為用來認證的標準,那么它其中的相關內容和規定,甚至有可能將推動一些國家的立法但是值得警惕的是,這個標準也可能將成為一些國家對他國出口企業的另外一個屏障。不難想象,除了一般貿易訴訟外,西方國家可以利用這個標準抬高進口門檻甚至排斥我國產品出口,無疑會加重貿易保護。
中國近年來一直在接納各種社會責任標準,這和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環境密切相關,但面對ISO26000,中國只能分階段地接受,畢竟我們國家的現實國情和經濟發展情況是需要正視的問題。
但是,這并不能成為中國減緩社會責任步伐的理由。實際上在中國近年來調結構、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之下,恰恰隱藏著社會責任標準被認可的重大機遇。由于面臨從以GDP為本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轉型,過去忽視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影響的思路將不再被沿用,國家領導人更是提到“讓勞動者體面勞動和有尊嚴地生活”……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對于社會責任標準的接納似乎到了一個合適的時間節點。
中國企業應該主動的學習和思考,應對并制定相應的戰略,逐步體現并增加社會責任在企業運行中的份額。其次是政府,政府應該在監督和服務方面起到作用,為企業營造利于轉型的社會氛圍。最后是相關的行業協會,協會應該自主的制定符合本行業的相關社會責任標準,努力和國際標準進行接軌,并爭取達到國際互認,為我國企業爭取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