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一東報道:“森林重慶”是重慶的“綠色宣言”,傳遞出一個老工業城市的生態發展之夢,為重慶描繪了一個生態宜居的發展藍圖,在巴渝大地掀起了一場變荒山窮山為青山寶山,變“火爐”為“氧吧”的綠色革命。今日,“勇立潮頭”大型主題宣傳活動走進重慶市林業局。據悉,自2008年8月重慶市委、市政府啟動“森林重慶”建設以來,重慶市投入資金178億元,是前10年總和的2.7倍;種樹798萬畝,比前10年總和還多出12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5%。
一年種了十年樹
“前五年為全面實施階段,完成植樹造林主要任務;后五年為鞏固提高階段,主要抓好補植補造和撫育管理,鞏固造林成果。”重慶市林業局局長吳亞介紹,森林重慶將完成城市森林、農村森林、水系森林、通道森林、長江兩岸森林和苗圃基地等六大工程。建設總規模2200萬畝,其中森林面積1303萬畝,改造低效林877萬畝,建設城市綠地18萬畝。到2012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8%,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到2017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5%,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森林覆蓋率達到38%的目標我們已經提前實現。”吳亞表示,僅去年,全市栽種各類樹種數量達5億株之巨,遠遠超過此前10年的總和。重慶的森林覆蓋率在西部由第7位上升到第4位。
"可以說,我們是一年栽種了十年的樹。”吳亞說。
構建江河流域新景觀
吳亞介紹,2009年,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4年全面綠化600公里長江的目標。規劃在2012年前完成長江兩岸森林工程建設任務380萬畝。按照“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宜綠則綠、應綠盡綠”、“喬灌草結合、不見裸土”和“當年造林、當年見效”的要求,掀起了高標準、高起點構筑長江兩岸森林屏障的建設高潮。
長江兩岸森林工程在涪陵、豐都、云陽、奉節4個區縣率先開展試點,目前已完成示范段建設任務28.8萬畝,其中新造林15.5萬畝,疏幼林補植補造4.7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8.6萬畝。
搭建種苗保障新平臺
作為主城區“森林重慶”工程的主要推動單位——市園林局依照重慶市打造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全力推進全市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重慶市園林局局長余守明介紹,重慶將種苗培育作為森林工程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市財政對新建、改建苗圃實行補貼。
森林工程用苗需求的強力拉動,催生大批企業興辦苗圃。重慶金科集團投資上億元,流轉土地5700畝,著力打造萬畝苗木基地。;重慶文理學院、重慶市林科院也充分發揮現代化育苗設施的作用,培育桉樹組培苗達4000余萬株。目前,全市已建成苗木基地16萬畝,超過500畝以上苗圃達到105個,其中1000畝以上的苗圃10個,年產種苗生產能力達到4.5億株。
吸納社會資金,工業反哺林業
“森林重慶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生態工程,同時又是一項致富工程。”吳亞表示,各地多方籌集資金,加大了森林工程的建設力度。不少知名企業來渝投資,大量城市資本、社會資本轉向農村辦基地、建苗圃、搞加工上。“去年就有49家社會單位辦理了造林資質,開展苗圃建設,承包造林工程等。”據介紹,英國陽光集團擬在重慶投資21億元,建立工業原料基地100萬畝,已在潼南縣啟動了了一期工程10萬畝;香港理文公司造紙項目一期工程投入7億元建立基地10萬畝,計劃年產紙漿45萬噸;武漢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在酉陽縣流轉荒山荒地5萬余畝,并計劃投資1.2億辦基地。
“森林重慶的建設,使社會各界看到了孕育其中的巨大商機。”吳亞說。
林權制度改革提高農民造林護林積極性
“國家要求5年完成林權制度改革,重慶2年就完成了。”吳亞表示,2009年,重慶共確權發證面積達5110萬畝,538萬戶領取林權證,占應發證的95%以上,農村林地家庭承包制得到全面落實。配套改革也同步進行,如林業產權交易市場、森林資源流轉、林木采伐林權抵押貸款等,據不完全統計,全市以轉讓、租賃、拍賣、聯營等形式流轉土山林3480宗,流轉面積達735萬畝,流轉資金近8億元。“百姓拿到林權證,用其進行抵押貸款,發展林下經濟,走上了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