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開始,全省通過行政手段先后關閉了5000噸以下的草漿造紙生產線384條,1997年又關閉了1萬噸以下的草漿生產線27條,1998~2002年又進一步關閉了兩萬噸及以下的草漿生產線61條。據初步統計,僅2001~2002兩年間關閉的41家草漿生產線,就報廢固定資產十幾億元,下崗職工數萬人,給當地的社會穩定帶來了很大壓力。2002年造紙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仍占到工業總排放量的51.4%,而GDP貢獻率僅為3.4%。顯然,單純依靠行政手段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2003年3月,山東在全國率先發布了第一個地方行業標準《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分3個階段實施。規定第一階段(2003年5月1日起執行)草漿造紙外排廢水化學需氧量為420mg/L(當時國家標準是450mg/L),向行業發出一個標準即將加嚴的明確信號;第二階段(2007年1月1日起執行)草漿造紙外排廢水化學需氧量為300mg/L;2010年1月1日起實施第三階段標準,草漿造紙外排廢水化學需氧量為120mg/L,比國家標準嚴3倍多。據測算,通過實施這項標準,第一階段,山東省每年可以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25萬噸;第二階段可繼續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5.85萬噸;第三階段可以再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4.05萬噸。
山東省環保部門認為,行業排放標準過寬,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給了高污染行業一定的排污特權,允許它們占用更多的環境容量資源,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這樣做有其合理成分。但如果長期不變,則會成為落后生產能力的保護傘。
山東綜合分析后認為,國家對南水北調沿線的水質要求非常嚴格,為確保南水北調盡快實現Ⅲ類水質的目標,需要按照流域綜合治理的要求,實行環境容量總量控制,也就是說客觀上需要建立一個在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要求、水體環境容量之間能夠反映輸入輸出關系的排放標準。
為確保監管到位,實現減排目標,山東省制定了《全省重點企業監管辦法》、《全省城鎮污水處理廠水質監管辦法》、《全省主要河流水質監測辦法》和《全省17個設區城市建成區空氣質量監管辦法》“四個辦法”,明確和規范了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日常監管的主要任務。《全省城市污水處理廠水質監管辦法》要求,要建立城市污水處理廠檔案,規范城市污水處理廠與企業的關系,認真搞好自動監測和人工檢查、監測,當地環保部門每天對污水處理廠進、出口水質分別進行一次檢查、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市環保局每旬對縣(市、區)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一次檢查、監測;省監察總隊會同省監測站每旬至少隨機檢查、監測各市城市污水處理廠的10%。《全省主要河流水質監測辦法》要求,加強對全省南水北調、淮河、小清河、海河、半島諸河五大流域59條主要河流水質的監測,并檢查、校正水質自動監測設備的運行情況,監測設備要實行省、市、縣(市、區)三級聯網。通過實施“四個辦法”,使全省環保工作由事后查處、被動查處、集中查處為主,轉變為以事前監管、主動監管、經常性監管為主,有效地提高了重點監管企業的達標排放率,促進了環境質量的逐步改善。
山東省環保廳在每項流域標準發布后都明確要求,每個標準時段實施之日起,流域內所有企業必須在半年內治理達到《標準》相應時段要求;達不到《標準》要求的,限期半年限產治理;限產治理仍然達不到要求的,將依法關停其產生污染的生產線。
在全國最大的民營造紙企業——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看到污水處理設施運轉正常,外排廢水按照《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達標排放。公司副總經理李紀飛告訴記者:“為達到嚴于國家的地方排放標準,我們變壓力為動力,不斷加大環保投入,自2001年至今,我們投入的環保資金超過14億元,有力地提升了治污能力,企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2005年,我們的銷售收入達50億元時,日排水量為10萬噸;2008年銷售收入為100億元時,日排水卻降到了不足5萬噸!”
8年實踐,成效如何?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山東省的造紙行業。
地方標準頒布實施以來,山東省造紙業通過結構調整、技術改造等一系列手段實現升級換代,整體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工藝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早在2003年,山東的各大造紙企業就直接瞄準了《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2010年的目標,投巨資組織國內外專家進行科技攻關,突破制漿工藝和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等行業環保瓶頸。目前,山東省每個造紙廠都建設了規范排污口,排污口之前都有生物指示池,造紙企業外排水已經普遍實現魚類穩定生存再排向環境的治污水平。據業內專家分析,由于治污技術先進,山東省造紙行業目前總體領先國內同行業5年左右。
據記者了解,1996年山東省共有造紙企業700余家,其中草漿生產企業522家;至2008年草漿生產企業減少至16家,比1996年減少了近97%。至2008年,山東省造紙產量達到1350萬噸,較2002年增加了1倍以上,高居全國第一位;利稅較2002年增加了兩倍;而造紙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至8.5萬噸,同比減少了58%;噸紙廢水排放量減少了45m3左右,同比下降了76%;噸紙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了40kg左右,同比減少83%,造紙行業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良性發展軌道。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3年引導性地方標準實施以來,山東沒有用行政手段關閉任何一家造紙企業。
“標準加嚴+監管減排”的模式,實現了既改善環境質量,又保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多贏目標。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山東全省104個省控監測斷面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為39.7mg/L,氨氮平均濃度為2.9mg/L;與2002年相比,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下降了79.6%、氨氮平均濃度下降了74.5%。在最早實施流域性標準的南水北調沿線區域,這種變化尤為明顯。2009年,山東省轄淮河流域斷面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為26.4mg/L,氨氮平均濃度1.0mg/L;與2002年相比,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下降了72.2%,氨氮平均濃度下降了90.9%。去年,山東省在國家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中連續3年位列沿準四省第一,在海河流域七省市治污首次考核中也取得第一名。